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丨新疆文联文艺主题创作作品选(二)面粉袋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本期作品大米袋
悯农(外一首) 作者:蔡淼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作者:东妮
善意的谎言作者:冯忠文
父亲是老抠 作者:吴永煌
饭桌上的家风 作者:陈海贤
一粒粮一粒忙,春华秋实入了仓。一粒粮一粒甜,汗水伴着日头转。一粒粮一粒爱,希望梦想同晾晒。一粒粮一颗心,温饱连着万家人。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高尚的美德。新疆文联作家协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积极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全区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凝聚力量。大米袋
悯农(外一首)
蔡淼
稻穗胜过黄金
洒遍田野,甚至荒漠
它们向天空递出微笑
在人们的心底燃出久违的辽阔
麦浪追赶麦浪
正在努力抵达极限
谷粒推举谷粒
压弯了枝梗,撑破了穗
把最后一粒谷子安置妥当
夕阳的红扑过来
这个冬天孩子们可以吃饱饭了
老人望着远方说道大米袋
种地的女人
耙地 整垄 播种
她是接生婆
用手扶住芽苗
唤醒沉睡的泥土,阳光和空气
掌心的地图越来越小
用锄头除草安粮
将所有的玉米,土豆,蔬菜
排好队伍
等待雨水的检阅
并为它们伪造好墓穴
用脚踏实了地头的小径
顺利完成一场秋天的迁移
和冬天的雪藏
镰刀,刻着皱纹
也是一圈圈盘上额头的年轮
那些金黄
是她与土地的语言
当她亲手摇响粮食的歌声
满山都挂满了感叹号
风吹过
女人的笑容被拉的老长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东妮
孩提时代,在我的印象里,会说话就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几句人尽皆知的诗句。吃饭前,搬个小板凳到饭桌前,必须小心翼翼的把每一棵饭粒精准地送到嘴巴里,即便不小心撒到桌面或者是黏在碗边,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捡到嘴巴里。因为怠慢的同时,有双威严的眼睛已经不自觉的锁定在了你的脸上。所以特怕父亲说我们不爱惜粮食,更怕父亲重复讲述他抗美援朝战争中缺水少粮的亲身经历。
2.5Kg面粉袋\5kg面粉袋\10kg面粉袋\25kg面粉袋厂家订制15838231350
还记得有一年生产队里要求大家都去队部吃忆苦思甜饭,当时哥哥们一人分了两个黑黢黢的窝窝头,我好奇的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争着抢着要吃,大哥顺手往我嘴巴里塞了一点,我没嚼两下就吐掉了;其原因是口中之物艰涩粗糙,难以下咽。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父亲并没有大吆小喝的训斥我,反而一直笑眯眯的看着我们的举止说了句:还嫌弃家里的饭不好吃吗?哥哥们手里的窝窝头有的咬了几口,有的掰开根本没吃,就都交到了母亲的手中。当时我家五口人分了八个窝窝头,后面的几天,饭桌上总有窝窝头,但除了父母,谁都不吃。大米袋
70年代,我记得有一年生产队里收获的麦子都交了公粮,忙碌了一个夏天的父母,分到了极其有限的一点麦子。哪一年,红薯干和玉米面是主食,整整吃了一年。于是就特别盼着过年过节,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白面馍馍吃。
父辈们都说我们这代人有福气,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遭受过饥荒,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好。有了余粮后,又有了余钱。物质生活条件可谓日新月异。因自小受到了良好的现实生活教育,即便后来的日子越过越好,也保留了一些良好的传统观念,不会轻易浪费粮食的同时,也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传授给了牙牙学语的下一代接班人。
只是到我们这代人、为人父为人母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择业范围不断扩大,也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消费水准。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爱,视孙子、外孙为宝贝,娇生惯养在所难免。加上大环境物质条件优厚,文化生活丰富,人的生活观念不自觉的就发生了变化。慢慢的,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在与朋友交往聚餐过程中,出手就大方了很多。加上饮食文化流行趋势导向,受能花钱就能赚钱,会花钱才叫会生活等诸多词语的影响,让人很容易产生挥霍一把的动机。大米袋
但,会消费,不等于乱消费。会生活,不等于铺张浪费。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特别是今年全球疫情的发生,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手中有余粮,内心才不慌。为了能够让人们的生活衣食无忧,我们有必要,也完全应该保持一份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造福民众,须从饮食入手。除引导民众饮食上要注重科学搭配、健康饮食,合理配餐,注重膳食均衡外;还应在公共场合用餐要坚持合理消费,杜绝浪费,以光盘为荣,做到剩菜剩饭打包,杜绝过量点餐多食;在家中用餐要提倡适度适可,吃饱吃好即可,不能随意丢弃食物造成浪费;要大力践行文明用餐、珍惜粮食的良好风尚,努力推动绿色、节约的餐饮文化形成风气。
要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理念。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收割一季,辛苦一年,当思粒粒粮食来之不易。理当敬重并养成浪费可耻的良好行为习惯。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父母是孩子们言传身教的启迪老师,只有把勤俭节约的理念树立起来,并代代相传,才会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位,厉行节俭,勤俭持家之人,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兴国安邦做力所能及之事。大米袋
善意的谎言
冯忠文
凡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几乎都听说过大人们的常常说的一句话:吃了黒粑粑眼睛亮,出门就拾钱。这里说的黒粑粑,是烧焦或烤糊的馍馍(或饼子)。可见,在当时节约粮食是多么重要。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家老老少少挤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的场景。那时,只要爷爷见我们兄妹拔饭丢了饭粒米粒,他便心疼地一颗颗拣起往嘴里送,一边操起浓浓的甘肃威武话讲起他缺粮少米的那些日子:我像你们大的时候,还是金钩子(指光屁股),从早到黑给地主家放牛干活,哪里吃过一顿饱饭!听着爷爷的话,看着他脸上被沧桑刻上的皱纹,节约这两个字似乎烙印在了幼小的记忆里。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奶奶在黑灯瞎火里烙饼烙糊了,我们兄妹几人看到黑饼子,也学起了孔融让梨,相互推让,谁也不去吃。这时,爷爷从地里干活回来,看到黑饼子,便说:吃了黒粑粑眼睛亮,出门就拾钱,自己首先拿了一块最糊的吃了起来,还吧唧嘴嚼着。我们一听,也争抢着吃起来,几分钟就把黑饼子吃完了。从此,只要看到烙糊的饼子,我们在心里默念着吃了黒粑粑眼睛亮,出门就拾钱,把黑饼子吃的干干净净。大米袋
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请客吃饭进餐馆似乎成为了一种时髦。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七碟子八盘子,吃着满桌子丰盛的菜肴,喝着醇香的美酒,畅谈着幸福的生活,无疑享受着天伦之乐。从以往的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演变成了民以食为乐,大家似乎渐渐淡忘了节约的含义。饭吃完后,桌上剩饭剩菜成堆,看着这些菜,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儿,我仿佛又听到了他老人家的叹息。
时至今日,每当想起吃了黒粑粑眼睛亮,出门就拾钱这句善意的谎言,我就回忆起了勤劳能干的爷爷,作为一个农民,爷爷一生都是辛苦的。他每天的工作都像是形成了规律。一早起来放羊,太阳出来回来吃早饭,之后下地干农活,中午回来背上一捆草,下午回来再放羊直到夜幕降临,星星漫天……
土地依旧,人也依旧,思念也依旧。时过境迁,至今思之,在内心里的某个角落,静静的,悄悄的珍藏起这份对爷爷的怀念……
至今思之,爷爷的善意谎言,旨在教育我们要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古人有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一次光盘行动,小小的打包,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等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点滴,都是值得大力提倡弘扬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一种修养,更是对国家、民族、家庭的一种责任,一种力量。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节约的小事,与浪费坚决说不,让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成为做好每一次节约座右铭,真正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风尚。大米袋
父亲是老抠
吴永煌
打我记事起,连队的大人都喊父亲老抠。父亲明明有名字,为什么都不喊,纳闷地问母亲。母亲也怪嗔地说:都嫌你爸太抠,小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兵团团场连队职工大多是单身,都吃食堂。有家的职工每月要到连队司务长办公室打面粉和清油。父亲就是司务长。办公室就在连队食堂旁边。说是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兼用的房子,其实是一个粮油库房,开门进去,墙边上挂着一件白大褂。窗户下面摆着一张桌子,沙枣木的,没有漆,不平展,有缝隙,上面放着一把朱色算盘。窗户边上挂着一两个账本,还有一个夹子,夹着些花花绿绿的小纸条子。桌子对面是一个一米多高的大油桶,上面放着两个大小不一的油提子。挨着大油桶放着一盘磅秤。再往里面堆放的是面粉,玉米面和小麦面分开堆放,中间有条两脚宽的小走道。一屋子油腻味。大米袋
刚上小学的时候,母亲要是星期天忙了,就让我到父亲办公室那里玩,怕一个人在家不安全。一天,我来到父亲办公室,父亲正在里里外外忙碌着,把一堆打空的面粉袋和一只铁卡盆(新疆一种特制洗衣服的铁制盆子)拿到办公室外面,把面粉袋子反过来,捏住两个袋角,掂起来,对着地上的铁卡盆反复地抖着。父亲抖完这些面粉袋子,我一看,他已经成了一个雪人。过来端面粉的食堂炊事班班长杜发全叔叔看了,也好笑起来,对我父亲说:司务长,你真能抠,这又抠出好几斤面粉。真不愧是个老抠。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喊父亲老抠。
连队是个大单位,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千八百号人,一个月要从团场综合加工厂拉回来几百袋面粉。父亲是个细心人,每次面粉一打完,都要把面粉袋子抖一抖,把里面剩余的面粉抠出来。每次给职工打油时,父亲也要在地上放一个搪瓷盆子,再把职工拿来的油壶或油瓶放在搪瓷盆里,怕打油时滴下的油浪费了。大米袋
第一个寒假,眼看要过春节了,妈妈还要每天到连部大礼堂剥棉桃,外面很冷,父亲就带着我在办公室里面做作业。一天,连队喇叭里通知,有家的职工赶紧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到父亲的办公室打面粉清油。这时,住在一排房子的王阿姨在打好面粉和清油后,想让父亲多舀上两瓢白面。父亲很为难,解释了几句。王阿姨觉得很没面子,再不说话,把面粉和清油放在爬犁子上,走了。父亲晚上回到家,母亲就数落着说:你今天是不是得罪邻居老王了?小孩嘴里无谎言。母亲听我说了情况,责怪父亲说,死心眼,怪不得人家老杜喊你老抠!给就给点呗。怪不得,刚才见她拉面粉回来,不搭理我。这样做,都叫你把人得罪完。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母亲也喊父亲老抠。
王阿姨家孩子是连队最多的,有五个。一排房子,我经常去玩。小朋友多,热闹。母亲一向很会做人,拿出一个小盆子,舀了两瓢白面,端着往王阿姨家去了。母亲回来说,王阿姨家是河南人,过年就想给孩子们包顿饺子吃。
那时候,团场大人小孩的粮油实行的都是供给制,每个职工大致是15公斤,小孩按年龄段,斤数不一,而且白面只有百分之十。平时要想给孩子包个饺子和擀个面条都很困难。每人每月只有150克清油,想炸顿油条吃就更困难。面粉特别是白面和清油都十分紧缺。连队在给我父亲评先进时,就做了一个估计,他一年就为食堂抠下面粉60多公斤,清油3公斤。在粮油非常紧缺的年代,这是很珍贵的。大米袋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团场连队的食堂陆续关闭了,有职工在连队开起了粮油代销点,加工厂也顺应形势,在团部中心区成立了粮油店。父亲被调到了加工厂粮油店。店里5个工作人员,他和驾驶员兼发货员辛合金是男的。
第一次到加工厂面粉车间拉面粉,车间装卸工把扛在肩上的面粉袋子放在小四轮斗子上,在把面粉袋子挪到斗子里面时,不小心挂破了一个口子,尽管父亲和辛合金眼疾手快,还是撒了一地面粉。父亲好像犯了一个大错,赶紧找来一张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地上的面粉捧起来,认真包好,抚摸着纸包说:这带回家喂我家那几只鸡。一路上还跟辛合金说:唉,今天可惜了。
第二次要去面粉车间拉面粉,父亲就跟母亲商量,把家里垫在床上的一大块帆布拿到了粮油店。辛合金看看那块大帆布,不解地问:这是干什么?父亲说:到面粉车间装面粉时,就把这块帆布铺在车上,既不容易挂袋子了,就是露了也可以接住,浪费不了,至少可以喂个鸡什么的。看父亲这样用心,佩服得辛合金说:老司务长,人家都喊你老抠,真没有喊错。
父亲爱惜粮食,对我就很严,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掉一粒米在桌子上,他会要求我捡起来吃掉。如果不捡,他会放下碗,一直等着我。如果剩下一小块馍吃不完,他会接过去放进嘴里。如果我最后吃完,碟子里还有一点菜,他会夹起来塞到我嘴里,说是多吃菜,有营养。如果剩菜多了,他会把剩菜到在一起吃掉,最后还要倒点开水,涮涮喝了。我几次说,哪有不掉一粒米和剩口菜的。父亲说,他经历过饥荒,知道粮食的珍贵,没有粮食就没有命。甚至还上升到一个高度,说浪费粮食就是浪费生命。大米袋
父亲退休了,从团场搬到奎屯了。人生地不熟,喊他老抠的人少了,但他一辈子养成的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丝毫没有丢,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在今年夏天乌鲁木齐突发疫情反弹的日子里,他看到电视里关于节约粮食的新闻,还特意给我打来电话,好像他是爱粮的胜利者,真理的拥有者,充满自豪的语气告诉我:看新闻没有?国家又强调节约粮食了,你们也给得孩子们讲讲,什么时候也不要马虎,可不能浪费粮食哟!八十多岁了,说这话的声音和语气一点都不含糊,直穿我的心扉。
饭桌上的家风
陈海贤
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即将进入上小学的年龄,父母把我与哥哥二人从新疆送回岭南老家读书。
孩童的记忆是模糊的又是清晰的。感觉爷爷是一个严厉而不苟言笑的人,而奶奶在节俭持家中显得无奈而又有些涙气。爷爷在饭桌上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看菜食饭。这是爷爷留给我们、也是我唯一铭记于心的饭桌上的家训。平时吃饭,爷爷、奶奶和我们哥俩,还有一个大不了我们几岁的叔叔。吃饭少说话吃饭不要剩饭吃菜不要扒拉夹菜就夹你前面的,这些,就是爷爷说得最多的话。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爷爷留给我们饭桌上的家风吧。大米袋
我与哥哥住在爷爷奶奶家里。邻居说,这是两个没娘的孩子。岭南老家,都是客家人。围屋不大,呈国字形布局。从大门进来是一个天井,右手两边是客房,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厅堂,两边约摸有20多间房子。这里祖祖辈辈住着的四五家人都在厅堂吃饭。人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号人,平时也都在三十人上下。多个家庭在一起,人口也多,但并不喧闹和嘈杂。奶奶照顾着爷爷和我们,忙进忙出,总是最后一个把剩余的饭菜吃了,不管多少,从无剩饭。而我们也总是看着盘中的菜锅中的粥,来衡量自己是否可以停箸了。现在想起来,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看菜食饭一句话,饱含了多少穷人的智慧,又承载了多少温良恭俭让节俭持家的道理。
小学毕业后,父母拗不过我们,也感到长期把我们放在老家对我们的成长不利,在我们小学毕业后,母亲一个人回去把我们带回了新疆,随着父亲下放,辗转了几个乡镇,落脚于一个叫红山口子的偏远山村。大米袋
我们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因为我们兄妹六人,在饭桌上也会因为僧多粥少而闹出一些矛盾,而父母总是在饭桌上讲一些吃饭的规矩。讲解看菜食饭的家风内涵。说实话,我们与父亲在一起吃饭还是有所顾忌的。父亲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有份量。有一年大年三十,我与哥哥都已参加工作,春节回家过年,母亲自然很高兴,年三十的饭菜尽其所有,还算丰盛,既有鸡鸭鱼肉等新疆菜,还特别做了客家人的酿豆腐。我与兄弟姐妹们无拘无束,早早地上了桌子,没有等父亲下班回家就开吃了。父亲下班回来,看到我们子女都回来了,很开心,并不曾责备我们。放假结束临走时,全家吃了团圆饭,饭桌上,父亲郑重其事地讲了饭桌上的家风。父亲说:你们都长大了,有些规矩还是要给你们讲一下,这是从你们爷爷辈上传下来的,可以说就是饭桌上的家风,我今天就算正式传给你们。一是大人不上桌,小孩不能上桌;二是大人不动筷子,小孩不能先动筷子;三是吃菜吃你自己前面的,不要满盘子扒拉;四是要感念天地,对粮食有敬畏心;五是宽时要当紧时过,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六是要有感恩心,回馈社会。不能逾矩。大米袋
行为养成,在潜移默化间。父亲在饭桌上的教诲,也一直镌刻在心里。成家以后,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佛神州大地,自己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 然而自己并没有忘记这饭桌上的家风。
爱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节俭惯了,日常家里的剩菜剩饭,都是她的专利,从不舍得浪费一口。我也时常给她提起小时候在老家吃不饱的光景,提起颗颗粮食之来之不易。倒是女儿有时候不认同我这个饭桌上的家风。女儿生于九十年代,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小的时候虽然日子过得紧,但相比较于我们的从前,那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对女儿从小虽然没有过多的溺爱,但好像也没有饿着。女儿工作以后,大手大脚地花费了几年,冰柜里面的大鱼大肉吃不完,过期也都扔了,浪费极大。爱人回来给我提起,我感到自责。去年春节女儿女婿上门,我正式把这个六条家风说给女儿女婿听,他们认为很有道理。从此也注重了节约。
我常想,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里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劝训。在我们日子苦的时候,我们坚守了饭桌上的家风;而当我们日子过好了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坚守这饭桌上的家风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攀比着吃喝,讲究着排场,以奢侈为夸耀。于是,一段时间里,在婚丧嫁娶上,在人情世故上,我们似乎忘却了古训,忘记了家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浪费粮食的歧途,也跌落了道德的底线。大米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大音希声,我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而再回味从爷爷、从父亲手上传承过来的饭桌上的家风,让我有了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对祖国的思考,也让我对饭桌上的家风有了新的诠释和展望,也企盼一个绿色而富足的社会成为我们节俭的底色。
俭以养德,让节俭之风代代传!
供稿:新疆作家协会
END大米袋
主办单位丨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监制丨哈德别克·哈汉
本期责编丨梁光金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