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米一般都是真空包装,而面粉一般彩印透气的无纺布包装或编织布包装?
严格来说,其实米面油的包装还远远没到需要动用技术去攻克解决的地步上。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五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的数千年来的主粮,最核心的原因就是:
容易保存!!!
中国人民永远是最务实的民族,种植难度种植产量远超五谷的农作物太多了,不说别的,土豆南瓜这种亦菜亦粮的作物用最简单的种植方式就能吊打一切大米品种,包括现代的杂交水稻在内!
可为什么如此高的产量都不是主粮?
很简单,保存是个大问题。
我们的先辈们想了无数种解决办法,现在你们能看到粉条、土豆粉儿……可这些都是无奈之举。
毕竟“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又愿意改变它呢”
以前怎么保存?
挖地窖。
即使到了2020年,我国农村也存在大量地窖。
“土豆发芽中毒可致死亡”
对知乎er来说,这是百度百科上的一行字,但对于古人甚至现代的一些人来说,那是亲眼见过甚至亲身经历的。
所以五谷的地位很难替代,主粮的地位没法儿替代。米和面虽然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细粮”的代表,但它们依旧是主粮!
严格来说,米面的包装都不需要有太大的技术性。如果要在此的基础上,来探讨米面的包装,那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供大家参考。
历史遗留问题
使用场景问题
标准问题
历史遗留
“米袋子”“菜蓝子”这种词汇其实早已经超出了产品包装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政府的报告中,米袋子已经代指老百姓粮食是否丰富,充足.粮食(主食如大米,小麦等)的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
再往前追溯一些,米袋子的包装主要由编织袋构成。这种大型编织袋可以循环反复使用,多年前一些穷困潦倒家庭还会把装米的编织袋裁剪成衣服。
(就不放那种真实性太强的图片了,贫穷是世间残酷。)
(哦这种家庭的编织袋一半不是买米带的,他们还买不起编织袋装的米)
所以曾经,用编织袋来装的米,其实已经是相对规格较高,且极受欢迎的了!
所以看到有人说,米就必须用真空包装……不然就怎么怎么样的……
只能说,别扯淡了!
笔者坚信,他自己也没吃上几年真空包装的米呢……
我就是想让你们看看我的表情包
使用场景问题
场景其实可以再次细分到运输场景,消费场景和使用场景
运输场景
现代的粮食运输需求相较过于是大幅度增加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告诉上见过运输米面的货车。
尤其是在多次装卸运输之后,米面是存在磨损问题的。面好说……从出生就被磨。但是米不一样,好歹是个颗粒体。在种种过程中产生的粉末十分影响卖相和口感,所以诞生真空包装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年茶叶其实也是真空包装居多,通常是买一大袋儿茶,然后打开里面是一个个抽抽巴巴的小包装……
注:前面说过了,米面油的包装还远远没到需要动用技术去攻克解决的地步上,如果要讨论包装技术,从古至今茶都能把米面吊起来打。
题主非常凡尔赛才仅仅把大米树立个真空包装,而茶早已经进阶到米面无法企及的地步了……
比如多泡装采用全新的双重密封(罐口铝膜密封,罐盖内附密封垫)和充氮保鲜(大红袍茶、白毫银针和普洱茶(熟茶)除外)技术。
茶叶拆封前,充氮保鲜和双重密封中的铝膜密封让茶叶处于密封且无氧的状态,保证茶叶新鲜。
当然,从成本上考虑,这个暂时还推行不到大米上。
消费场景
现在米面的包装其实都在往小规格发展,这也是真空包装的基础之一。
(不然你能想象,一个人扛着一块五十/一百斤的真空米砖吗?)
从这里对比米面其实不够客观,因为小包装的面粉现在都搞得和淀粉一样,有些甚至是用纸袋装的。
而且前面说到了运输影响卖相,这也是影响消费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空大米其实还只是一个开始,慢慢你会发现……等到大米礼盒装的时代到来,真空包装只会是基础中的基础。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指的是家庭开袋后的存储,而不是消费者食用的场景。
这部分真不真空其实无所谓。以前人习惯把买来的米统一倒进米缸,现代人连买猫粮都不这么干了……
通常是利用小规格包装来解决家庭存储时间,这点不管米还是面,其实都有进步空间。
这里就接着说说小罐茶茶的包装与存储吧!经典一罐一泡、一泡4g就不说了,那个其实不涉及到二次存储的领域,只说说多泡。
因为这个和米面很像,均存在多次打开再闭合存储的问题,也有朋友将其戏称为口粮茶。
多泡是怎么解决的呢?
无缝的茶叶罐体
双重密封中的罐盖密封垫
这两项可以让剩余的茶叶在罐子拧紧后,同样处于隔绝外界的环境中,减少外部的潮湿和氧化等影响,延缓茶叶氧化,让茶叶持久保鲜。
这种包装的效果通常体现在长时间存储以及放进冰箱,基本上你和蒜片葱花榴莲一起放进去,也不会有异味。
最后,对于大米来说真空包装或许只是个开始,他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简简单单的包装,更多的是背后“规格”“标准”等等林林总总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好坏对错,在这个时代,只希望所有农副产品都能找到最适合的道路。
网友评论